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2:12:53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有志者,宜深省于斯言。
严格决定论者把两种自由混为一谈,导致没有因果律下的自由,产生一切都是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没有责任的结论,这是一种语意的混淆。子贡曰:何为其莫知子也?子曰: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。
曰:‘何谓尚志?曰:‘仁义而已矣。晨门曰:奚自?子路曰:自孔氏。《论语》尧曰篇: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。孔子曰: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孔子则不奉神权,不落物化,不求舍离,只以自觉主宰在自然事实上建立秩序,此所以为‘人文主义。
能出仕行义来达成自己的仁道,行其所求之志。吾人该致力于道德修养,并且逐步改变外部环境,如此才有在将来产生转化的可能。如叶树勋所言,德是一个贯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概念(12)。
到了否定有生于无的郭象那里,这一倾向更为强烈。玄德深矣、远矣,与物反矣。可以为天下母(第二十五章),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(第四十章),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(第四十二章),都只能说明道是生成的最终源头,是第一因,强调的是对万物而言道具有天下母、万物母的地位,而并没有强调道具有主宰性和强制性。④《文子·道德》的物生者道也,长者德也正是道生之,德畜之的另一种叙述。
道家理论中的自生思想极为丰富,从先秦到魏晋,构成一条非常系统的思想脉络,由于篇幅的限制,我们无法充分展开(25)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,育之,亭之,毒之,养之,覆之。
②(第一章)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这种弱的、有克制的、不张扬的生成论,可以说对《老子》以及道家哲学的整体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,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,就是导出、支持了自然、自生的理论。如前所述,第五十一章描述的是生论和成论并重、两者缺一不可的生成论,而玄德属于成论的重要内容,因此,可以说玄德是老子生成论的必然产物。与第一个向度不同,如刘笑敢所言,德有时候指的是道之功能的具体体现和保证、道本身也有德,道之德并非个体特征⑩。
《管子·正》有爱之生之,养之成之,利民不德,天下亲之,曰德。这是把玄德作了阐发式的解读,与老子玄德原本含义有较大距离,参见许抗生:《老子论圣人之玄德》,方勇主编:《诸子学刊》第五辑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1年,第97-103页。曹峰:《〈老子〉的幸福观与玄德思想之间的关系》,《中原文化研究》2014年第4期。这一表述接近第十章,因为第十章前面也有爱民治国,能无知乎,明白四达,能无为乎。
如叶树勋所言,若依据王弼本《老子》理解,可能会认为这里表述了四个对象(道-德-物-势),而依据马王堆《老子》甲本,实际上老子在此只是表述了两个对象(道·德-物·器),而字更能反映出道、德是并列关系,二者同指形上本根,正如同后文中的物、器也是并称形下万物⑦。第六十五章首先提到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,然后就是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
首先,第二部分最后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,这证明了道生以后的所有行为,如畜(使万物得以繁殖)、长(使万物生长)、育(使万物发育)、亭(使万物结果)、毒(使万物成熟)、养(使万物得以爱养)、覆(使万物得以保护),都跟德相关,这个德正是玄德,即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,推动万物却不居功自傲,统领万物却不加以宰制的德,即最深远的德。道之所以被尊崇,德之所以被珍贵,是因为道和德不强迫命令万物做什么,万物能够自然而然。
文本中有如此之多的生成论描述,并不代表老子有意识地要创建一种类似《太一生水》的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论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第五十一章这种弱的、有克制性的、不张扬的生成论,必然影响到《老子》在生成论上的整体表述,从而使得这种生成论不可能强调唯一他者的创造性活动。仁行而于德,故曰:仁者德之出也。牟宗三用后起的自生理念来对应解释第五十一章,固然有其不合理处,但是他敏锐地注意到自生论和第五十一章有着密切关联,这是值得肯定的。基于上述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。既然无为是玄德的必然产物,那么,自然就是无为的必然产物。
就万物的出生和形成而言,这两者缺一不可,没有道则无以发生、出现,没有德则无以繁育、成长。玄德不仅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,也是道家伦理学中超道德论的思想依据。
也就是说,气是凭藉自己的意愿产生出来的,与作为本源本根的恒没有关系。而现象世界则是有待的、有限的,依赖于本体世界才能得以存在和运行。
所以,如王中江所言,德本来是一个围绕人的行为作出评价的概念,但在老子这里,德与道一样,达到了形上化的高度(11)。物所道始谓之道,所得以生谓之德。
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就全部是否定的、反向的行为,如王邦雄所言,不有才能真正地完成生,不恃才能真正地完成为,不宰才能真正地长成(19)。因此,玄德以及与玄相关的用语在本质上与无为相通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显然,《老子》在将道提拔成为一个超越对待的、独一无二的哲学概念的同时,又保留了大量只有在对称概念中才会出现的特征,如用阴性的、母性的柔弱不争作为道的品德,吸收了大量天道所体现的宽容无私品格,结果造就了生而不有这种独特的玄德,造就了既是主宰又刻意否定主宰、既是施用方又刻意否定施用痕迹的独特理论。如何解释这一特殊现象呢?我们认为,即便马王堆本和北大汉简本中没有出现德畜之,也依然可以认为内含道生之和德畜之两个序列。
流出借用的是日本学者常用的词汇(27),在此,笔者旨在强调道生万物并非有意为之的创生,万物的出生虽然以道为前提,但由于道的弱作用力,不如说万物的出生其实是自然流出的。然则生生者谁哉?块然而自生耳。
郭象刻意否定在万物之先有生物之道存在,彻底取消了终极本源在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,完全抛开了道或者君主、圣王这个主体、主宰。如果我们撇开德的生成论或者说撇开第五十一章的生成论不谈,仅仅关注《老子》中道的生成论,就可以发现,《老子》所见道的生成论,并不是一种强力的、创造意义上的生成论。
此是消极意义之生,故亦曰‘无生之生也。然而,如前所述,德并非道的产物,德作为一个关联形上与形下的概念,在某些场合,同样具有本源性的地位。
可见,道和德在万物的生成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。而且,道对万物的爱养、关照,在万物出生之后,以一种特殊的面貌和特殊的方式展开,那就是德,这就进入了伦理的领域(14)。第一,老子生成论其实有两个面向、两个序列,一个是道生之,一个是德畜之。……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,此天道也。
我既不能生物,物亦不能生我,则我自然矣。限于篇幅,这里无法进一步展开,但是可以提供一些思考供学界讨论。
及其有形有名之时,则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,为其母也。但即便从上举思想史现象中也足以看出:一方面,万物自生说延续的是《老子》既讲道生万物,又讲生而不有的思路。
或许这正是老子大讲特讲玄德的原因,因为依据道家从道到物,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和论说方式,道的作用方式——玄德必然成为人间圣人所要效法的对象。本文征引的其他老子文本,均依据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《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(贰)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)中的《〈老子〉主要版本全文对照表》,读者可根据传世本章节检索查询,本文亦不再出注具体的文献信息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22uot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
上一篇:今日辟谣(2024年1月8日)
下一篇: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银行快速变革